【政风行风热线】淮南市科学技术局8月2日
政风行风热线访谈—介绍淮南市科技人才工
作及开展“双创之星”评选工作
访谈主题:介绍淮南市科技人才工作及开展“双创之星”评选工作
访谈时间:2024年8月2日
访谈嘉宾:刘 银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 杰 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
苏立飞 市科技局外国专家服务与科技人才管理科负责人
访谈地点:淮南人民广播电台
主 持 人:谢娇
发布内容: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淮南市科技人才工作情况介绍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最强驱动、最强引擎,爱才措施进一步完善,聚才规模进一步扩大,用才效果进一步增强,引才优势进一步显现。
一、强化组织领导,聚力创新人才服务。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强部署重谋划。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各项目标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将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二是出政策强机制。出台《“安理智谷”服务团队建设方案》《“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议事决策规则》等政策法规。三是重实效抓落实。组织开展安徽“双创汇”活动3场,现场组织院士讲堂2场,企业家讲堂5场,现场成果项目路演20项,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0项,参会企业达300余家。在淮推广中南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500余项,组织校企成果对接3项。持续开展“研之有悟·科创会客厅”活动,搭建协同创新的桥梁。
二、精准组织服务,推进人才团队建设。一是聚焦创新人才团队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项目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申报省市人才项目。扩容升级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特色人才工程,出台淮南市双创之星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方案。征集双链融合专员42名,其中我市3名“双链融合专员”获省级先进个人荣誉。二是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组织召开“投资安徽行”淮南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推介会。会议发布了《淮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邀请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新材料领域重点高校和企业的5位嘉宾进行主旨演讲及成果发布。三是聚焦“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2023年度,我市在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共34家。其中工业企业团队20家,农业企业团队2家,高校团队7家,社会发展(医卫)团队4家,科研院所1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多个行业。第七、八、九批团队年度引进创新人才共计438人,申报各类专利共计664个,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91篇;建设平台34个,其中省级平台20个、市级平台14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9个、行业标准7个、企业标准46个;研发费用投入共计2472万元,创新成果产业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33679.88万元,带动就业2788人。三是聚焦外国专业人才服务。积极为引进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急需紧缺的外国专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外国专家提供政策咨询,简化办理程序,节假日通过致在淮外籍专家慰问信,走访、座谈、看望外国专家等形式开展外国专家慰问工作,及时宣介涉外最新政策,督促聘外单位做好各项保障措施。
三、主动担当作为,培育创新人才平台。一是高水平建设创新平台。高水平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期项目投资4.9亿元。组织31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推荐2家企业申报建设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全市4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引荐淮河能源集团对接“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联合研究中心”项目,推动并争取“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淮南分中心”项目在淮合作实施。二是高标准举办赛事活动。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35家企业参赛,其中11家企业进入省决赛,1家晋级国赛。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设立100平米的淮南馆,征集成果76项(实物展品27项)、签约项目15项、企业技术需求26项、人才需求40项,其中200MW光伏制氢合成氨项目作为全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在大会开幕式现场签约。三是高质量开展招才引智。积极营造创新氛围。组织新材料产业对接会和“投资安徽行”淮南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推介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专家学者以及在淮企业代表100余人共商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大计,开展路演5场,其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安徽理工大学的“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用超深水动态脐带缆及收放装备技术研究合作”等5个项目现场签约。
四、落实科技惠民,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聚焦企业需求,选派12名科技干部驻企服务,先后走访企业33人次。聚焦科技强农,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完成省级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验收4项、省社发领域重大科技专项验收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17项。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绩效评估中,12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家被评为优秀,8家被评为良好。2024年上半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共深入行政村、社区855个,开展服务3852次,入企服务1241次,促进企业增收6994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5109万元,促进农户增收4219万元。全市16个省级科技特派团、1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4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线下开展技术培训3476人次,创办领办经济实体14个,建设利益共同体30个,促进企业增收1474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358万元,促进农户增收1859万元。
淮南市开展“双创之星”评选工作介绍
一、“50•科技之星”概况
2023年度,我市在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共34家。其中工业企业团队20家,农业企业团队2家,高校团队7家,社会发展(医卫)团队4家,科研院所1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多个行业。第七、八、九批团队年度引进创新人才共计438人,申报各类专利共计664个,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91篇;建设平台34个,其中省级平台20个、市级平台14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9个、行业标准7个、企业标准46个;研发费用投入2472万元,创新成果产业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33679.88万元,带动就业2788人。
二、“双创之星”评选要求
2024年,借鉴“50•科技之星”人才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市委人才工作局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淮南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培养支持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优化整合资源,将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人才工程扩容升级为“双创之星”人才工程,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第一批申报工作正在开展中,同时为了更好的考核管理“双创之星”,研究制定了《淮南市“双创之星”评审办法(试行)》。下面我重点介绍“双创之星”申报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设置数量
面向省、市属企事业单位,每年遴选创业人才、创新团队20个左右。
二、申报推荐条件
(一)创业人才
重点培养支持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申报单位为在淮注册的各类企业(含民办非企业单位),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人选。需具备以下条件:
1、为企业主要创办者或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
2、为拥有核心技术、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创建科技企业的科技人才,或具有卓越经营管理才能的高级管理人才。一般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优先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业,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后5年内,企业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应不迁出淮南。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具备较强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团队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4、创办企业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开发的产品技术先进或服务模式创新,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或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5、企业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22年5月31日(含)前注册),依法经营,无不良记录,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纳税记录和高成长性。企业具备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要为正值。
6、优先支持税收、就业贡献大及已有社会资本投入的创业人才。
(二)创新团队
在我市七大“新兴产业”及教育、卫生、科技、农业等领域,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前沿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或具有较大创新潜力,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引领科学发展,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秀创新团队。团队按照“1名带头人+5名助理”申报,且具备以下条件:
1、团队带头人一般不超过50周岁,一般应为系统内重点人才项目入选者、获得省以上重大奖项、牵头省以上重大项目、领衔省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具有相当层次水平。团队成员(含带头人)至少有3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全职在皖工作。
2、团队带头人要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具备较强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团队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在淮高校团队带头人应是从事教研和教学第一线的全职人员,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3、团队在科研、技术方面拥有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研发项目;依托项目与产学研合作或创新技术应用等结合紧密,并且具备较好的创新条件。
4、鼓励跨学科、跨高校组建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创新团队。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
5、企业团队还应具备以下条件:团队所在企业依法经营,无不良记录,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纳税记录和高成长性,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企业具备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为规上企业,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要为正值。
三、遴选确定
(一)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原则上通过所在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向所在地科技部门申报,科技部门会同人才工作部门根据创业人才或创新团队的推荐标准和条件,严格筛选后,指导申报单位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于通知日期前将申报表和附件材料一式3份报送至市科技局。申报表应填写完整,不得空项、漏项;附件材料与申报表一同装订,总页码不超过32页,采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采用白色铜版纸,以上材料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二)市科技局牵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并组织实地考察,确定建议入围名单,提交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三)审定通过的创业人才及创新团队,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淮南市双创之星培养计划创业人才”、“淮南市双创之星培养计划创新团队”。
四、支持措施
对被确定为“淮南市双创之星培养计划创业人才”、“淮南市双创之星培养计划创新团队”的,优先安排市科技计划项目,每名创业人才、每个创新团队可获得最高2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不可重复享受经费支持。培养期满且验收合格的创业人才及创新团队,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创业、创新项目。
五、管理考核
(一)对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实行年度考核和合同管理,培育期为三年。创业人才或创新团队与设立单位签订《淮南市双创之星培养计划创业人才合作合同书》、《淮南市双创之星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合同书》,作为考核管理的依据。
(二)创业人才、创新团队每年年底将人才作用发挥、项目进展、专利、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情况上报至市科技局。
(三)市科技局会同市委人才工作局和有关专家,对创业人才、创新团队每一年度的成果进行评估、考核,第一、第二年度考核合格的,将分别给予6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
(四)第三年度进行一次验收考核,对于科研效果显著的创业人才或已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团队,根据考核结果,向合格及以上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发放3-8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