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情况】市科技局2025年重点工作进展及下步工作谋划
全市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
一、2025年以来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展
(一)聚焦“点”上突破,精准滴灌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育
今年以来,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已建成,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正式启动,获国家“两重”建设项目支持资金4954万。安徽省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节点验收考核完毕,获省资金支持600万元。向省科技厅报送省联合共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需求6个,获准编制指南2个。安徽大学寿县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安徽(新桥)分中心、“工大智谷”淮南分中心科创服务平台签约落地。2025年,新认定省企业研发中心9家,新认定省科普基地4家。高质量开展2025年度“双创之星”“科技副总”验收评审工作。安徽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人才培育和科研攻关项目获教育部批复,淮南市获批15项。
(二)强化“线”上协同,串珠成链推动创新主体培育和成果转化
围绕企业创新需求,精准为企业服务。兑现14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奖补资金,分三批次开展高企申报工作,第一、二批高企共169家企业通过省专家评审,第三批38家企业进入市级联审。1-7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4.2%。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总数达799家。截至8月底,我市吸纳技术合同146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6.6亿元,全省排名第5、第7位。积极参加科交会,设置100平米淮南馆,征集技术需求84项,展览展示成果88项,签约项目24项,签约金额28.95亿元。组织开展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市3家企业晋级国赛。
(三)拓展“面”上覆盖,厚植沃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聚焦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为主线,推动创新资源高效聚合,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1-7月,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4.7%,增幅居全省第4位。省人工智能平台总项目数7个,投资额40.76亿元,同比增长108.17%,增幅居全省第2位。中感-特码斯派克自主研发的智能清仓机器人入选全国矿山安全装备十大标杆案例。九曜智能“工业重载纸卷全栈式 AI 无人搬运系统”项目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初创组一等奖。印发《淮南市“人工智能+”产业2025年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和亿德、九曜智能等企业建成投产。
(四)构建“体”上融通,全域赋能推动创新生态和要素保障深度衔接
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度全市R&D经费27.8亿元,较同期增加3.7亿元,增长15.35%。R&D经费投入强度1.74%,较同期提高0.18个百分点。我市两项指标总量分别排名全省11、10位,增速排名分别居全省第5、6位,综合考评第7位。谋划职务赋权改革方案升级,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安徽理工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赋权32项成果估值571万元,3项成果正在转化中,赋权并落地2家企业。推动“安理智谷”建设,印发《“安理智谷”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组织召开“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会议和“安理智谷”项目决策委员会议,兑现2024年度“安理智谷”政策资金。今年以来,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新增16家,总数达86家。
二、下步工作谋划
下一步,市科技局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赋能。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市委科技委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高水平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以上。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
二是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进“安理智谷”功能区建设,发挥华东理工大学淮南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用,推进更多长三角高校科技成果在淮转化落地。推进安徽理工大学干细胞产业科技园建设。推动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安徽长三角产业研究院)合作。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原创成果与产业链精准衔接。
三是推进科技产业融合。聚焦人工智能+工业制造、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业深度赋能,推动智慧矿山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创设高价值场景创新项目。办好2025年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专项赛,编制淮南市“人工智能+”产业五年规划。聚焦产业技术瓶颈,组织开展科技攻坚,组织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四是浓厚科技创新氛围。落实省金融服务科技三年行动方案,开展“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活动,助力企业做好贷款和基金等融资工作。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升级扩面。持续推进安徽省“科技副总”选派和淮南市杰出项目创新团队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做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