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办秘〔2024〕14号

发布日期:2024-05-14 10:14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市外国专家局) 【字体: 阅读:

各有关单位:

《“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28日   

 


 

“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

建设实施方案

“安理智谷”是以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依托,立足淮南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政策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等,实现全市科创生态体系优化、发挥全过程创新、促进创新全要素聚集、加速全链条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为建设好“安理智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汇聚一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公共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搭建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桥梁,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融通创新,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形成科技企业集聚、创新产业集群新格局。

经过3-5年的建设发展,“安理智谷”区域内产值达到百亿元,基金规模超20亿元,汇聚各类优秀人才1万名以上;培育科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公司、新型研发机构等超300家,其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培育上市公司1家。

2035年,“安理智谷”建成全省创新资源最密、创新活力最强、体制机制最活、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创新中心之一,推动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二、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按照集聚发展的思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四大功能承载区。即:“1+3”科技策源中心,“1+N”创业孵化基地,五大产业集群,一个新质产业社区。

(一)“1+3”科技策源中心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中心,协同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等大院大所,聚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王牌团队、特色专业、优质师生资源,聚力开展原始创新研发。

(二)“1+N”创业孵化基地

以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为孵化主体,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商务洽谈区、项目路演大厅、创新成果展厅等设施,打造全市创新创业新高地。同时,联合淮南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淮南瞪羚科技企业孵化器、淮南合伙人众创空间、安徽理工大学未来创客、中科创蓝众创空间等,运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增量空间、盘活存量空间,加快建设N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孵化科技策源区产出的优质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企业技术需求攻坚,形成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链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集群化、生态化。

(三)五大产业集群

1.依托现有产业园及开沃汽车、德力汽车等重点项目,与安徽理工大学的机械、电气、新能源与网联汽车、汽车工程等王牌学科专业结合,聚焦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车载显示系统、电机等,建设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2.依托芯视佳等现有优势企业,与安徽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光电物理学、电气、仪器仪表及光电等优势学科专业结合,聚焦显示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打造新型显示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3.依托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等现有高能级研发机构,与安徽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工程、环境监控技术学科专业结合,聚焦大气污染与防治、气象旅游、气象保险等,建设大气环境科技产业集群。

4.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中医院等现有医疗资源,与安徽理工大学的机械、电器、计算机、医学等学科专业结合,聚焦第一、二类医疗器械、检验设备及试剂、一次性医用材料等,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5.依托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白山云盾服务全球中心项目等现有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资源,与安徽理工大学的测绘、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结合,搭建大数据产业创新应用平台,打造大数据存储、交易、服务和应用全产业链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产业集群。

(四)一个新质产业社区

建设研发中心和创新者共享与交流空间,配套优质学校、健康医疗、休闲创意等现代高端生活设施,打造“四区四位”(园区、街区、社区、校区,工位、铺位、床位、娱位)共融的新质产业社区。

三、政策支持

(一)建立要素保障机制

1.强化经费场地保障。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安理智谷”建设发展政策兑现。市高新区为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提供运行经费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并根据“安理智谷”发展需要保障办公用房和标准化厂房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高新区)

2.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队伍。市产业招商专班在项目招引过程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项目招引力度,以“产业链招商、产业基金招商、以商招商、乡贤校友招商、平台招商、离岸飞地招商、商协会招商、赛事活动招商、大数据云招商”等多种方式,推荐入驻“安理智谷”。(责任单位:市产业招商专班牵头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

3.简化贷款担保程序。支持金融部门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优先给予人才贷、科技贷、信用贷,贷款金额不高于100万元;对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简化审贷程序,贷款金额不高于1000万元。以上符合市融资担保(集团)担保扶持政策的企业,均由市融资担保(集团)提供担保并实行风控。(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行淮南市分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

(二)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4.鼓励科研人员创业。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携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对入园企业进入加速器开展产业化的,参加“安理智谷杯”创业挑战赛,经过评审择优给予每家10-3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

5.引导职务成果转化。支持在淮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建设重点任务开展相关体制机制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依托职务科技成果在“安理智谷”区域内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团队(或发明人)获得收益的85%,高校、院所获得收益的15%。(责任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市高新区、“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

6.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完善全市科技成果项目库,常态化开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评价,培育转化高价值专利及成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

7.推动中介机构发展。支持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务、财税、证券投资、孵化培育等市场化服务机构对接,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估,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的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或校友组织,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8.支持重大成果落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

(三)支持载体建设发展

9.支持载体建设升级。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分别给予运营主体1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以上奖励金额的20%用以奖励运营主体团队成员。(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0.助力在孵企业融资。在孵企业获得一次性市外股权投资总额达到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孵化载体5万元、1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上市企业奖励孵化载体每家100万元。以上奖励金额的30%用以奖励运营主体团队成员。(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1.培育高成长企业。每培育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给予孵化载体3万元、5万元、5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孵化载体内全部在孵企业当年获得各类知识产权累计数量达30件、50件、100件的,分别给予孵化载体2万元、5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培育高成长企业的孵化载体,当年累计兑现金额不超过100万元。以上奖励金额的20%用以奖励运营主体团队成员。(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

12.支持举办创新活动。开展各类宣传推介,举办安徽“双创汇”、“研之有悟·科创会客厅”、创新创业大赛、科技项目路演、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提升“安理智谷”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孵化载体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承办经市级部门认定的路演、论坛、培训等创新创业活动,根据活动绩效在“安理智谷”专项经费中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局)

(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13.设立科技计划专项。市级科技计划、“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等项目设立“安理智谷”建设专项,仅限“安理智谷”内企事业单位申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

14.加快科技成果应用。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并纳入省“三新”“三首”等有关目录,对新认定的“三新”“三首”予以一定的奖励;探索开放市级应用场景,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采购中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

15.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对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决赛一、二、三等奖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6.给予创业租金减免。对入驻孵化平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一年免征租金,第二、三年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减免50%租金。(责任单位:市高新区)

(五)优化人才引育环境

17.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的,经认定后,根据企业注册资金、团队人才结构等,通过基金、股权等支持方式,给予200-500万元启动资金。(责任单位:“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

18.加速培育创新人才。实施产教融合,聚焦企业需求,汇聚智力资源,选聘千名导师(校企双导师)、遴选千个项目、培养千名研究生,形成“教育—科技—人才”校企联合一体化格局,推进校企产业合作项目制研究生联合培养。(责任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9.加大人才奖补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三年内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高新区留存部分,全额奖励人才团队。(责任单位:市高新区)

20.落实各级人才新政。根据人才强市实施意见,从人才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安居、健康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个税减免等方面,实现人才优惠“一键式”落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市高新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政策,统筹推进“安理智谷”建设工作。成立“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负责“安理智谷”项目遴选、政策兑现事项审查。

(二)加强人才引进。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运营团队,面向全国遴选专业团队(职业经理人),主要从事科技、创业相关产业投资、园区服务管理运营和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等,实行“安理智谷”区域内一站式服务。链接校友资源,成立“安理智谷”校友事务部和战略委员会,围绕“安理智谷”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咨询,常态化联系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积极招引校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校友创办企业入驻,入驻企业享受市产业招商政策。

(三)加强资金支持。设立种子基金,积极引入社会化天使投资,通过政府平台引导资金和社会化资本,鼓励引导其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重点支持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基金超额收益国有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以奖励运营服务平台公司。

(四)加强绩效考评。“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每年对“安理智谷”建设情况及运营服务平台工作绩效开展考核评估,依据考核结果兑现奖补政策。

(五)加强政策执行。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享受本方案政策支持的主体为符合“安理智谷”项目入库标准,且入驻“安理智谷”地域范围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本方案政策支持条款与其他市级财政政策同类条款不重复享受,与项目所属地同类条款不重复享受,享受“一事一议”政策的,不再享受本方案政策支持其他条款。各责任单位可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化的实施细则。

 

附件:

1.“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

2.“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

3.“安理智谷”物理空间图

4.“安理智谷”功能承载区逻辑关系图

 


 

附件1

 

“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

 

为加快“安理智谷”建设,经研究,决定成立“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长:任泽锋    市委书记

郭永存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张志强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执行副组长:马文革    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孙良鸿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乌吉阿哈买提·吐尔逊  市政府副市长

余玉刚    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张平松    安徽理工大学副校长

淮南市成员: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杨慎红    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市科技局局长

     市经信局局长

     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局长(主任)

李艳景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葛文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市商务局局长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市数据资源局局长

李宝云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于学军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

     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局长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  

     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夏万东    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

     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党委书记、

          行长

安徽理工大学成员:

     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合作发展处处长

陈孝杨    人事处处长、人才处处长

黄胜龙    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研究生院院长

     科研部部长

赵光明    发展规划处处长

王占凯    财务处处长

阮进华    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

黄绍服    大学科技园总经理

“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刘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安理智谷”市校共建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因工作调整或职务变动的,由其继任者履行成员职责,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2

 

“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

 

为常态化遴选优质项目进入“安理智谷”,经研究,决定成立“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成员单位如下:

(一)成员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安徽理工大学

(二)有关要求

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也可视项目情况随时召开。“安理智谷”市校项目决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

“安理智谷”服务平台向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提交项目遴选申请,由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组织成员单位召开项目遴选会议。


附件3

 

“安理智谷”物理空间图

 

“安理智谷”地理位置北起和风大街,南至泰丰大街(含科技信息产业园),东起玉兰大道,西至青桐大道。

 

 

 

 

附件4

 

“安理智谷”功能承载区逻辑关系图

 

 

政策咨询渠道
政策咨询机关:淮南市科学技术局
政策咨询部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联系人:尹秀梅
联系电话:0554-6657657